报道

返回首页

绿色清洁能源的领跑者——新中国成立70年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板块发展综述

来源:新闻与传媒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19-10-15

截至2019年7月底,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板块累计装机容量达4037.98万千瓦,其中风电装机容量3906.79万千瓦,光伏装机容量130.59万千瓦,成为当今全球最大的风力发电公司,且拥有涵盖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潮汐能、地热能在内的门类齐全的新能源产业体系,写就了新中国绿色清洁能源发展的辉煌篇章。

金秋九月,采访组走进部分新能源企业,探寻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

拓荒“山海”间 引领行业潮流

从北方走向南方,从低海拔走向世界屋脊,从内陆走向海洋,从中国走向世界,集团公司探索新能源发展的脚步不仅从未停歇,而且一路引领行业发展。

集团公司下属龙源电力2001年进军风电领域,是国内最早开发风电的专业公司,2015年成为全球最大风电运营商。与龙源公司并肩前行的国华投资、国电电力等公司,一同铿锵行进在新能源发展的大路上,为集团公司新能源产业持续领跑护航。

当减少碳排放、发展可持续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成为国策,“三北”等地区风电资源竞争激烈、弃风限电等一系列问题接踵而至。在“三北”等地占据一定优势的集团公司,面对困扰,审时度势,做出了“上山、下海、进军低风速”战略转型计划,踏上了新能源“拓荒”之路。

2010年开始,集团公司依靠自主技术突破,克服高寒缺氧等不利条件,陆续在云南、贵州、西藏等地建成了一批3000米以上的高海拔风电场,将风机插上最高的“大地的舞台”。其中西藏那曲风电场海拔4700米,成为世界海拔最高风电场,填补了全国最后一个省份的风电开发空白。

追风逐日,引领新能源开发进入低风速时代。2009年,集团公司又将战略眼光聚焦到不限电的内陆省份。2011年,我国第一个内陆低风速风电场安徽龙源来安一期项目并网发电,曾经无人问津的内陆低风速地区一跃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集团公司的低风速风电开发引领了一个时代新能源开发潮流。

海风吹过,点亮万家灯火。2009年9月,龙源江苏如东海上(潮间带)试验风电场首批两台150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并网发电,实现全球潮间带风电零的突破。2012年11月,国内首个潮间带示范风电项目江苏如东15万千瓦海上风电场投产。之后,江苏东台、浙江舟山和国内最大的单体近海风电项目——福建莆田南日岛40万千瓦海上风电陆续建设投产,标志着集团公司海上风电由近岸向近海逐步推进的战略成功。

新能源之光,照遍中国,点亮世界。集团公司率先实现风电“走出去”,向世界展示中国新能源力量。2011年,收购加拿大安大略省99.1兆瓦风电项目;2013年,拥有了澳洲历史上最早和规模最大的两个大型风电项目;2014年,在加拿大投资建设的德芙琳10万千瓦风电项目投产;2017年,在南非德阿建成24.45万千瓦项目,是近年央企在海外自主建设的最大风电项目……

仿佛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一般,集团公司新能源人不断采得一簇簇新能源“火种”:国内首个农光互补电站、国内首个智能微网发电、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大潮汐电站、西藏羊八井地热发电示范电站……在海上、海外、高海拔和低风速等多个领域,一个个具有开拓意义的新能源项目相继诞生,树立了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品牌形象。

创新“硬核”技术 铺就发展道路

作为中国新能源行业的领军企业,集团公司一方面高瞻远瞩总体布局“大写意”,一方面精雕细琢施工技术“工笔画”,依靠自主创新培育“硬核”技术。

2010年,江苏如东环港外滩沸腾起来,作为国家第一个规模化试验风电场,龙源电力选用了当时国内8个厂家的9种机型16台风机,容量涵盖1.5-3兆瓦。很快,在这里“播种”的3万千瓦海上试验项目取得成功,为我国大规模开发海上风电场奠定了基础。

2012年,国内首个海上风电潮间带示范项目——龙源如东15万千瓦示范项目投产发电。此时,集团公司不仅掌握了取消过渡段单桩沉桩等海上风电开发核心技术,而且单桩基础沉桩垂直度误差可控制在2%以内,树立了全球行业领先标准,为进军近海风电积累了丰富经验。

集团公司新能源开发建设之所以一路高歌,正是依靠不断的核心技术突破。关键技术的研发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其快速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和活力。

——龙源电力携手振华重工研制出的龙源振华1号和2号,分别是国内第一艘海上风电专业施工船和运维船,完全拥有了潮间带和近海风电全方位施工、运维平台,迈出了海上风电规模开发的关键一步;

——龙源振华叁号是集团公司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2000吨自升式海上风电施工平台,集大型风电设备打桩、吊装、安装等功能于一体,起吊能力及起升高度均居世界同类平台之首,为近海高效施工提供了“利器”;

——国华东台海上风电项目实现全球首台单桩基础上的整体风机安装,为我国乃至世界海上风电建设填补了该项技术领域空白;

——龙源福建南日岛海上风电项目全球首创海上无过渡段大直径单桩嵌岩技术,填补了国内嵌岩单桩技术的空白,施工效率提高约5倍,降低成本约30%;

——龙源安徽来安风电场一期风电机组应用首创动态最优能量捕获算法,统筹考虑低风速、大型风电场风电机组的尾流影响,大大提高了内陆风电场发电量;

——龙源西藏羊八井地热新型电站是国内首家采用双螺杆膨胀动力机地热发电示范项目……

集团公司还构建了覆盖风电开发全过程的技术支撑体系,成立了国家能源风电运营研发(实验)中心,成为风电运营领域唯一获批的国家级研发中心,为风电运营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

深耕“智造”之道 提升价值创造力

“员工出海作业时,智能穿戴会显示出他们所在位置、身体状况等信息……”在江苏龙源海上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监控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以前监视海面上155台机组的运行状态需5名值班人员,现在2个人就可以完成。‘区域集中监控、现场少人值守’成为现实。”

为提高风电安全生产整体管理水平,龙源电力、国华投资、国电电力等拥有新能源装机的企业,均大力推进智慧风电建设,将风电场安全生产管理和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建立生产运营监控和管理平台,提高风电运维的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并将其作为辅助决策的分析工具。国电电力还发布实施了《新能源区域公司智慧企业建设标准》,填补了国内新能源发电领域智慧企业建设标准空白。

“当风机发生故障后,手持终端会自行启动工作流、技术流、数据流等5项流程,员工可以根据流程指导,完成技术操作。”国华投资巴彦淖尔公司集控人员介绍,“对于复杂的难题,手持终端还能将现场信息传递至后台技术工程师,获得远方技术支持。”

基于生产管理信息移动系统与集控中心和手持终端的数据交互,风电场的运营管理效率大幅提升。“实行集控前,每个风电场日报工作量在2-3小时左右;现在6个场站的日报工作2个小时内就能全部完成。”巴彦淖尔公司集控中心员工算了一笔账,“此前装机60万千瓦,每万千瓦平均1.7人;现在装机100万千瓦,每万千瓦平均才1.32人。”

作为集团公司智慧企业建设试点单位,国电电力宁夏新能源公司其将理论发电量平衡分析法融入大数据平台中,依靠大数据、专家知识和算法,实现智动启停与智能报警,并通过统计各类故障和运行状态,提升现场故障响应,降低风机自耗电和设备维护成本。与上一年同期相比,2018年该公司风机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延长20小时,风能利用率提升1.5%,性能损失减少1349.61千瓦时。

“智慧企业建设使管理更加便捷、精细和高效,不仅将员工从艰苦、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提升了幸福指数,而且不断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宁夏新能源总经理感慨地对采访组介绍,“智慧化将是我们打造新能源核心竞争力的又一个法宝。”

岁月有痕,光明无限,在新能源发展的征程中,集团公司将始终不渝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发展战略使命,为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伟大目标,全力打造安全、绿色、低碳、经济和可持续的现代智慧新能源产业体系,继续书写新的辉煌。

版权所有: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Firefox、Chrome、IE(IE8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76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