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钢轨上的“春耕者”

作者: 任亚菲 来源: 包神铁路 发布时间: 2025-03-14 字号:【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当人们沉醉于春日的暖阳时,包神铁路集团神朔铁路公司的职工们却早已开始了他们的“春耕”。与田间地头的春耕不同,他们的“耕地”是千里铁道线,他们的“种子”是安全与责任,他们的“收获”是列车平稳运行的轰鸣声。

2月28日上午9点,神朔铁路公司阴塔线路工区工长宋贵生踏上了他的“春耕”之路。只见他手持检查锤,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农人”,仔细“聆听”着钢轨的“心跳”。春融季节,冻土消融,线路设备如同经历了一场寒冬的考验,任何细微的变化都逃不过他的眼睛。

“这里轨距有点大,需要调整一下。”宋贵生停下脚步,招呼同事们过来处理。只见他们熟练地使用工具,像呵护幼苗一样,将轨距调整到标准范围。

图为作业人员调整钢轨几何尺寸

春融期的轨道犹如经历“骨质疏松”与“水肿”的双重“折磨”,冻结期垫高的轨枕随着融雪慢慢下沉,轨面高低发生突变,轨距杆扭曲引发水平偏差,含水道床在列车碾压下喷涌泥浆极易发生“晃车”现象。

他们不仅要定期添乘检查冻害回落情况,还要静态检查线路表层冻害回落、空吊、翻浆冒泥等病害,并且对检查发现的几何尺寸超限、联结零件松缺、钢轨侧磨、尖轨离缝等问题,以及综合检测车、轨检车的车载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统一建立春融病害管理台账,形成系统完整“病历”,科学制定诊疗“处方”。

“春融季节,线路设备容易发生松动、下沉等病害,我们一定要加大线路巡防力度,实时监测冻土融化沉降数据,针对不同‘病症’实施精准整治,为道床‘强筋壮骨’。”宋贵生一边检查,一边与身边的徒弟小李说道。

图为工务专业人工捣固作业

上午10点,阳光洒在铁轨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副工长金建正带领着两名职工在23号道岔进行捣固作业。他们手提单头捣固机,一镐镐将道砟捣入轨枕底部,全面压实道床强。汗水顺着他们的脸颊流下,但他们却顾不上擦拭,依然专注地工作着。

此时,春日的暖风拂过脸庞,带来一丝惬意。 然而,他们却无暇享受这美好的时光。“今天的天窗点只有三小时,大家抓紧时间,务必将冻害回落地段全部整治完毕。” 他们通过边检查边整修,进一步消除线路几何尺寸变化,保持轨道平顺性,防止路基松软或翻浆导致轨道下沉,巩固设备基础质量,严防春融“乱道”。

中午12时,他们结束了今天的“春耕”任务,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工区,但脸上却洋溢着满足的笑容。“虽然很累,但看到线路设备状态良好,列车安全平稳地运行,我们心里就特别踏实。”职工王存亮说道。

图为使用钢轨起拨道器抬起钢轨解决道砟松动等问题

他们是铁轨上的“春耕者”,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安全之花,一心只为铁路运输安全畅通保驾护航。而这场“春耕”中,不仅有这些传统的“春耕者”,还有科技力量的“加持”。

铁路安全检测监测系统,通过集成先进的传感器技术、图像处理技术、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实时监测关键设备状态,在冻融交替的混沌中准确定位“暗冰病灶”,为列车安全运行提供全天候保障。

25套专业铁路气象监测站、15套大气电场仪、12套雷电声光报警器、13台实时数据显示屏,构建成“天地空一体化”气象监测网,配套开发的集成式手机APP,可精准推送雨雪强度及冻雨风险,预判铁路线路“隐形冻带”,实现灾害信息秒级共享。

图为钢轨探伤车精确检测钢轨伤损

从“听诊器”到“CT机”,钢轨探伤检测技术一再升级,能够及时捕捉钢轨中不同位置和不同取向的水平缺陷、裂纹、变形螺孔、核伤、焊缝缺陷、轨头垂直劈裂和轨腰垂直劈裂等伤损,通过超声通道回放模式将检测数据进行周期同步对比,预防应力裂断,为薄弱地段“靶向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春日的铁轨上,融雪浸润的不仅是泥土,更是一场与自然法则的无声博弈。当钢轨在冷暖交锋中低吟,他们用探伤仪的荧光作剑,以道砟翻飞的尘烟为盾,在零下与零上的“拉锯战”中,把一场场“惊心动魄”化解成“波澜不惊”。正因有了“技术+温度”的坚守,才让钢铁巨龙一次次顺利穿越季节考验。

脚部
X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