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八分四十七秒”的清晨小插曲

作者: 陈韵安 来源: 发布时间: 2025-03-17 字号:【

3月10日清晨5点,浙江公司余姚电厂厂区笼罩在薄雾中。运行值长张浩站在集控室大屏前,目光扫过跳着参数的监控画面,这是该厂年度A修前最后一次启动调停备用机组,但是晨间一个“八分四十七秒”的清晨小插曲,让这一天变得稍许不凡。

随着值长指令下达,值内6人迅速进入战斗状态。

图为赵松涛检查凝结水泵情况

“闭式水系统和凝泵排空完毕,随时可以启动!”

“低压上水小旁路已经打开,高中压给水泵就地运行正常!”

“主蒸汽压力稳定,机组振动值正常!”

此起彼伏的汇报声从对讲机中传出。2024届新员工陈韵安跟着老员工俞家迪穿梭在设备之间,安全帽下的脸庞还带着青涩,但他已经可以不假思索就找到指令下达的操作点。

图为俞家迪做启机准备工作

这是余姚电厂“三维度培养体系”训练下的成果,从规程学习到模拟操作,再到实战带教,新员工只有经历了这三重关卡的淬炼,才能够独立进行操作。就像飞行员培养肌肉记忆,前三个月的学习,硬是让陈韵安把操作票上的步骤都刻进了脑子里,如今他已能够精准地找到每一个阀门的位置,就像深夜归家时指尖总能精准地找到钥匙孔一样。

7时14分,随着最后一台机并网成功,大家总算是松了一口气,小陈摘下汗湿的安全帽打趣道:“等大修开始,咱们是不是就不用天天跟打仗似的了。”正在填写交接班记录的赵松涛刚要接话,突如其来的一声“嗡”响吓得他指尖一激灵,话在口中还没说出来就被震得从喉间咽了回去。

“松涛哥,好像是汽机房……”小陈话音未落,又一声嗡鸣响起,来不及多想,赵松涛抄起对讲机,戴上安全帽就往汽机房跑。“值长,汽机房有异响,嗡嗡的,我带他们下去找找,你们盘前看看数据有没有异常。”只是一转眼,刚刚还在商量着早饭喝咸豆浆还是甜豆浆的三个小伙子已然消失在了走廊的尽头。

图为盘前人员检查汽机轴振数据

从零米层到六米三平台,三个身影在钢铁架构中辗转腾挪。俞家迪突然停住脚步:“你们发现没?这声音越往上越清楚。”这个发现让所有人后背发紧,主蒸汽管道就在头顶上方,真要漏气可不是闹着玩的。小陈抬脚就要走向主蒸汽阀门,赵松涛突然拽住他的胳膊:“等等,你忘了安规和紧急事故处理预案的内容了吗,真要是蒸汽泄漏了,你这么鲁莽肯定要受伤的。”2023年才入职的他,在短短2年的工作中居然已经可以做到临危不乱。

图为赵松涛检查管道漏气情况检查

经过检查,幸运的是管道并没有出现漏气的情况,不幸的是嗡鸣声依然如同催命符一般在头顶盘旋。当众人气喘吁吁爬上十二米六平台时,声音突然变得立体起来。按理说汽机的轴振和瓦振处于正常值时,不应该有这样的声音才对。赵松涛在墙边突然站定:“等等!”安全帽下的耳朵微微颤动,他循着声源转头——头顶上灰扑扑的广播设备正在微微颤动,原来是这个上了年纪的老家伙干的好事,几个小伙子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忽然都笑出了声。这场持续八分四十七秒的“战斗”,安全帽檐滴落的汗珠还没干透,就草草地宣告结束了。

回到交接班室,小陈捧着水杯直嘀咕:“白跑这趟冤枉路了,真是虚惊一场,必须狠狠地填上缺陷。”赵松涛揉揉头说道:“去年跟着师傅处理过真漏气,那动静跟这个可真不一样……”话没说完就被值长截住:“这就是平常多做事故预案的意义,平常多学习,真出事了才能够冷静处理,我们在集控,现场主要还得靠你们。”

晨光爬上冷却塔,班组活动室里师徒结对的锦旗被镀上金边。集控室公用的系统图已经被翻出了毛边,不知何时上面已经爬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余姚电厂的老师傅们把近二十年积攒的“听音辨症”绝活,连同对设备的敬畏,都融进了手把手的传帮带里。如今在这厂里,每个新员工都有一本属于自己的“武林秘籍”。里面除了操作规程,还夹着老师傅们手绘的“设备音谱”——正常运转是低沉的鼾声,轴承磨损像砂纸摩擦,蒸汽泄漏则是尖锐的哨音……这些用耳朵丈量出来的经验,正在新一代运行工人身上延续。

不远处,冷却塔蒸腾的白雾缓缓升起,在朝霞里舒展成云。这个清晨的插曲,不过是余姚电厂安全运行长卷里,一个带着温度的小小标点。那些本该回家的年轻身影,那些抓起安全帽冲回现场的脚步,都在无声诉说着:当责任嵌进骨子里,下班铃从来不是真正的休止符。

脚部
X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