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47吨转子的毫米级“回家路”

作者: 冯俊秀 来源: 内蒙古公司 发布时间: 2025-05-06 字号:【

4月27日清晨,持续多日的劲风被一场细雨驯服,湿润的空气裹挟着泥土的芬芳,滋润万千生物。海棠树悄然冒出嫩绿的新芽,杏花也争相绽放,缀满枝头,将迟来的春意渲染得愈发浓烈。在这阴晴不定的天气里,对于内蒙古准电公司参与4号机组A级检修的人们而言,风雨早已是近期的常态。面对机组A修的重任,他们无畏风雨,稳步推进着每一项检修任务。

该公司4号机组十二米的汽机平台上,一场融合力量与智慧的精密“手术”正在紧张进行——发电机穿转子作业。这个被称为“电力心脏搭桥”的关键工序,即将在47吨的钢铁巨物与精密线圈之间,演绎出动人心魄的工业穿引。


图为徐建伟正在协同起重指挥调整吊带角度

上午9点20分,穿转子作业拉开帷幕。该公司电气专业主管徐建伟扶了扶眼镜,整理好安全帽,便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他在转子两侧来回奔走,眼神中透露出凝重与专注,活像一只警觉的兔子。此时,承重50吨的柔性吊带已稳稳挂在直径为1.2米的轴面上,“吊带角度再调整3度”,他的声音传递给起重指挥,起重指挥将嘹亮的哨音和熟练的手势准确传达给天车司机。转子轴颈的中央,50吨级柔性吊带如同芭蕾舞者的绸带,兵分两路,将47吨的钢铁巨人轻盈托起。

转子在众人的协作下,以毫米级的缓慢速度在空中移动。平台两旁,站满了参与此次攻坚任务的奋斗者,他们的目光紧紧锁定着转子的每一寸移动,不敢有丝毫懈怠。

该公司技术总工靳旺宗站在场边,全神贯注地盯着每一个细节。他大声提醒着现场的工作人员:“转子入膛前,把敷在上面的塑料布撤掉,气孔里也再检查一遍,绝不能让任何杂物进入定子膛!大家把脚下的作业工器具收拾利索,确保作业通道畅通无阻!”在他的严格要求下,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做到万无一失。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调整垫板位置

当吊带行进至定子端面时,因空间限制无法继续发挥作用。关键时刻,工人们迅速用弧形滑板支撑住沉重的转子,随后开始安装齿条千斤顶。在安装与撤出弧形滑板的过程中,项目经理刘永亮凭借着十八年发电机大修的丰富经验,有条不紊地指导着工人操作。“弧形滑板与下面的支撑座两部分端面必须对齐,看,这里没对齐,用锤子轻轻敲几下,注意力度!”他的声音必须足够洪亮,才能盖过隔壁机组持续不断的轰鸣声。“滑板曲率必须完全匹配转子弧度,误差超1毫米就会导致应力集中”,刘永亮心里明镜似的。与此同时,技术人员手持钢板尺,仔细测量转子与四周的间隙,确保其始终处于中间位置。

劳动者的智慧在这场精密作业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徐建伟多次单膝跪地,手持手电筒,小心翼翼地观察定子膛内的情况,仔细排查是否存在异物或碰撞风险。尽管这样的检查已经重复多次,但他依然不敢有丝毫大意。


图为发电机汽端工作人员正在内部协同做好转子回穿工作

当转子一点点移进膛内,齿条千斤顶的齿条长度已经不足,大家用早已准备好的临时管道一节一节地与转子连接起来,构成精密的长度补偿系统,如同为转子增添了延伸的手臂,巧妙地解决了千斤顶着力点的问题。这已经是徐建伟第十五次参与发电机大修穿转子作业,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每一次作业都在细节处进行再优化和新改进。天车吊带精准切换支撑点,这次与直径50厘米的端面完美结合,摇动齿条千斤顶的工作人员轮流上场,默契配合,把圆周距离变成直线距离,推动着转子继续缓慢前行。现场的工作人员都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精度的细节。

“最后十厘米!”刘永亮的声音微微发颤,像一根绷紧的弦。所有人不约而同屏住了呼吸,仿佛怕惊扰这场精密仪器的平衡之舞。转子下方与定子膛内壁的间隙处,几块特制的木垫板被反复调整着,工人们半蹲着身子,像外科医生般谨慎地抽换垫木,确保转子在移动过程中不产生一丝晃动或偏移。每一次微调,都牵动着十几双眼睛的注视。


图为发电机转子即将穿入定子膛内

经过1小时20分钟的不懈努力,当转子顶端法兰与励磁机端盖位置完美吻合的瞬间,徐建伟与靳旺宗相视一笑,同时做出OK的手势。这个简单的动作,标志着这场充满挑战的任务圆满完成。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作业比上次大修穿转子缩短了30分钟,效率的显著提升,是整个检修团队技术水平和协作能力进步的有力见证。

从前期的精心筹备,到作业过程中的精准操控,再到最终的严丝合缝,这场47吨重转子的毫米级“回家路”,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检修人坚韧不拔、勇于创新和精益求精的精神。那些沾满机油的手套、磨破鞋帮的劳保鞋、写满数据的便签纸,无声地记录着这段与重量抗衡、与精度较量的动人的故事。大家用他们布满能量的双手,校准着大国重器的精度,传承着永不褪色的工匠精神。而此次作业效率的提升,也为未来的检修工作树立了新的标杆,激励着更多的检修人不断探索创新,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

脚部
X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