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微露,热浪尚未翻涌。准能集团生产服务中心180亩生态农业试验田已是人影晃动。顶花带刺的黄瓜缀满藤架,紫得发亮的茄子泛着温润光泽,一簇簇豆角像绿色的流苏静静垂落——这片曾经裸露的排土场,如今正飘荡着蔬果的清香。工人们头戴草帽,汗珠顺着脸颊滑进脚下的土地。沾着露水的西葫芦被麻利地采摘、装车,满载的卡车驶向矿区食堂。土地上生长的鲜甜,正以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奔赴矿工的餐桌。
图为职工采摘西葫芦
“一开始在矿山种菜,就是想让大伙儿吃上自己种的放心菜。”生产服务中心绿化队队长段国君站在田垄间,望着忙碌的景象感慨道。十几年前他初到这里时,还是另一番天地:“一刮风,沙尘像烟雾一样弥漫,桌上转眼就落一层灰。”一年年,一锹锹,准能职工在荒芜的排土场共种植各类乔灌木7633.5万株。接续奋斗之下,矿区复垦率达到100%,植被覆盖率从最初的25%跃升至85%以上,240多种植物在此生生不息。赤麻鸭、天鹅等珍稀鸟类纷纷“落户”,昔日的“沙尘窝”已然变身为生机盎然的“煤海塞罕坝”。这一切,是“两山”理念在百里矿区最坚实的落地。
当绿色逐渐成为矿山的底色,准能人开始进一步思考:如何让这片“绿水青山”释放出更实在的生态红利?于是,生态农业试验田应运而生——矿山腹地,悄然长出了惠及职工的“幸福菜篮子”。
绿化队坚持“边开采、边治理、边惠民”的原则,每年根据食堂反馈的职工需求制定种植计划,精选经济价值高、性价比好的品种。番茄、黄瓜、豆角、西葫芦轮番上阵,让修复后的土地“长”出职工看得见、尝得到的福利。早、中、晚熟品种科学搭配,铺设出一条从“田间”直抵“舌尖”的绿色惠民通道。
“咱们自己种的菜,新鲜、便宜、无公害!”职工食堂里,老师傅一边颠勺一边笑呵呵地说。一盘盘清炒黄瓜、凉拌西红柿被端上餐桌,职工们品尝后纷纷赞叹:“这黄瓜脆甜,西红柿味儿真浓,是小时候的味道!”
这份带着泥土新鲜的背后,是准能人将“两山”理念融入生产细节的精细耕耘。七月,正是千亩果园果实膨大的关键期。绿化队技术员们顶着烈日酷暑穿行林间,仔细查看每一株果树的生长态势。段国君指着日渐饱满的果实介绍道:“我们借助多雨季节,积极开展果实追肥作业,全力保障矿区食堂的鲜蔬供应。”他们针对不同果树品种和土壤状况,精准“投喂”有机复合肥与磷酸二铵,只为让职工尝到最本真的“矿山甜”。
图为职工在菜园里采摘蔬菜
而绿色矿山的建设,远不止一个蓬勃生长的菜园,党组织的关怀浸润其中:自180亩试验田项目落定,“煤海绿洲先锋队”的旗帜便插在了地头。推土机轰鸣平整土地,党支部书记孙雄带领党员协调农资、筛选种苗,加班加点抢农时,最终15种蔬菜幼苗如期栽种。未来,这片“责任田”预计每年能产出70万斤新鲜蔬菜,源源不断输送至职工食堂,将生态惠民的硕果化作职工餐盘里的温暖与安心。
在矿区的绿色交响中,科技创新为“绿水青山”注入了澎湃动能。在黑岱沟露天煤矿,700吨级国产液压挖掘机与无人驾驶卡车协同作业,实现了采装运卸全程无人化;选煤厂对十几套生产系统进行智能化升级,向“无人干预、自主运行”大步迈进。更宏大的绿色图景正在铺展:复垦区“光伏+生态修复”工程稳步推进,未来绿电将电解疏干水生产绿氢、绿氨,构建光-氢-氨耦合的产业链,持续提升发展的“含绿量”“含新量”与“含金量”。
这场始于生态修复的绿色革命,已结出惠及四方的甜美果实。巴西友人拉斐尔在游览生态旅游区时惊叹:“难以置信这里曾是煤矿!”如今,准能矿山生态旅游区已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等称号。更实在的甜头落在百姓口袋:十二连城乡村民周继表靠着矿区生态公司“托管代养”模式,在家门口养羊年入五六万元。公司携手地方政府,已助农销售羊只逾万、肉牛百余头、农产品数百万斤——绿水青山,于此真金白银地化作了百姓的金山银山。
图为准能集团绿色矿山航拍图
黄昏时分,晚霞为层层叠叠的绿色梯田披上金纱。职工崔龙带着家人在果园散步,他感慨道:“下了班领着孩子来果园摘果子,就像在自家后花园一样。”这朴实的自豪感,正是矿山绿色转型最动人的勋章。
从第一株幼苗到今日蔬果满园、鸟语花香,准能人用数十载的坚持,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进了矿山的每一个角落。那些沾着泥土芬芳的瓜果蔬菜,不仅滋养着矿工的身体,更润泽着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每一口清甜,都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最真实、最温暖的滋味;每一片新绿,都在续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矿山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