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足迹 < 返回主页

杨益民 惠民益民 情为民系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 2021-08-06

7月流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于田县,这个村名为夏玛勒巴格的村子里却有别样的凉爽。道路开阔、街道整洁,一侧为村户人家,门前崭新的铁质葡萄架,悬挂着四排彩色风车,迎风旋转;路的另一侧是花圃、水渠,以围栏区分着车行、人行道。十字路口附近还开着烤馕店、烤肉店、菜店、理发店等门面房,俨然一副生机盎然美丽乡村的火热场景。

这里,就是新疆能源公司派驻夏玛勒巴格村第一书记杨益民驻村七年的地方,七年里,这里从重点贫困村发展成为示范村,点点滴滴的改变,都是他的心头大事,都离不开杨益民和他的队员的努力。

图为杨益民在给村民讲党史故事

强村路上领路人

曾经的夏玛勒巴格村是于田县阿热勒乡的重点贫困村,是自治区“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中新疆能源公司的定点帮扶村。

扶贫先扶志,要想改变贫困,必须从思想入手。刚到这里开展摸排情况和逐户调研时,面对村民较为原始的生产生活状态,堆放着废弃木料、玉米秸秆和牲畜粪便、杂草丛生的院子,杨益民思路清晰,将改变环境作为影响和带动村民的突破点。

杨益民带着工作队员和村干部一起入户宣传健康常识和卫生知识,引导并帮助村民开展庭院改造。他一边带领村民代表到邻近村观摩学习,一边召集工作队和村“两委”商量,筛选出20户庭院环境最差的农户率先开展规范化、标准化庭院改造,并开展最美庭院的评选表彰。在工作队和村“两委”的指导下,村民家里拆掉了土炕、清理了院子,搭起了葡萄架,购置了新家具,人畜分离、种养兼顾、干净整洁,一时间成为了村里的“样板间”,村民纷纷效仿开展庭院改造,带动了村民美化家园的热情。

“以前没养过羊,也不知道怎么养,后来杨书记把我们喊到一起讲‘三区分离’的好处,算了算养羊的收入,还有专人负责教,我们就同意了。我家现在养了50只,一切都挺顺利,我还准备再养点。”54岁的村民吾布立·喀斯木原本是一名司机,现在又在后院开辟了羊圈,成为“三区分离”的试点户。

今年4月,杨益民又对离村委会最近的11户农户推广生活区、养殖区和种植区“三区分离”,屋前种花、房屋住人、屋后养殖、院里栽树种菜,实现统一功能分区、产业入户。养殖区全部打通,规划道路,搭建了240米的葡萄架,区分养殖区和种植区,栽种核桃、桃树、玫瑰以及蔬菜。铺上石子小路,安上太阳能庭院灯,在葡萄藤下长凳上休憩聊天的村民们脸上溢满了笑容。“我计划在这搭一个凉亭,栽上葡萄,供大家乘凉,大门口不做广告字,就用圆木片写几个字贴上去,这样更有氛围。”每一个小细节都出自杨益民的设计,他向笔者介绍着“三区分离”的推行情况,“现在已经有村民主动找我们要求加入,我们准备把这里作为示范点继续推行下去。”

“你们如果8月份来,这架上的葡萄就成熟了,随便摘一串都很甜。”热情的村民招呼着笔者到他家中做客,“杨书记帮了我们好多,我们的村子大变样了!”

夏玛勒巴格村村委会的院子虽小,却不简单,分布着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视频教室、阅览室、卫生室及库尔班扶贫手工坊、运营中心等,功能齐全、职责清晰。

走进村委会党群服务中心,映入眼帘的是现代感十足的办公大厅,桌签分区,一目了然,工作人员各自就位,各司其职,两台广告机在滚动播出党的发展历程,就像是把城市的市民大厅搬到了这个村一样。“建这个服务中心的初衷。就是为了方便村民办事,只跑一次腿,只进一扇门。”驻村工作队副队长马韶山介绍道。

村史馆里,依次分布着毛主席接见过的维吾尔族全国劳模库尔班·吐鲁木故事,夏玛勒巴格村新旧对比图及帮扶成就,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村里致富带头人、民族团结模范、老党员的头像和事迹,村集体荣誉等内容,还摆放着老式木碗、水盆、水壶、水车、马鞍、纺纱机等已经被淘汰掉的传统生产生活工具。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们想用过去和现在鲜明的对比,自己的人、自己的事、自己用过的老物件,让村民们更直观地认识到身边的变化,也就会更珍惜现在的生活,更有荣誉感和归属感。现在村民没事儿就会来这转转。”杨益民讲述了他们为什么要建村史馆的原因。

酷暑烈日,村委会院子里搭着凉棚,给来办事和参加选举的村民遮阳;院子角落,停着巡逻车、电瓶消防车、扫地机,桩桩件件都关乎着村民的安全稳定和美好环境营造;文化礼堂里,红色电影、村民自发编排的歌舞表演接连上演……在杨益民和驻村工作队的影响下,村子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民们想要把日子过好、过美的意愿也越来越强烈,这才是从“要我强”到“我要强”的转变,激发出了强村之路的内生动力。

致富路上带头人

“大家看到的,就是我们村库尔班手工坊村民们自己做的手摇扇,制作很精美,扇起很凉快,还方便收纳,点击下面链接,包邮哦!”在村委会手工艺品展销中心,维吾尔族姑娘茹克艳·买吐送穿着民族服饰,正在用抖音进行直播带货。摆在桌子上的,还有包装好的葡萄干、玫瑰花、精油皂等等,旁边的展架上,摆放着特色农产品、木质藤编类、香料制品类、纺织品类四个展架。

曾经的夏玛勒巴格村建档立卡贫困户412户1672人,(192户769人)贫困发生率35.5%,脱贫攻坚任务艰巨。作为第一书记,看到村里自然条件差,人多地少,产业结构单一、内生动力不足,杨益民分析了村子离县城距离近,地理位置优越的优势,他开拓思路,独辟蹊径,分类制定脱贫措施,以“产业、就业”为抓手,精耕精准脱贫。

直播间的隔壁就是库尔班手工坊,杨益民牵头引进的扶贫项目,吸纳了20名贫困户进行手工加工,利用网络直播带货,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夏玛勒在维语里的意思大风,巴格的意思是果园,用了‘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兮字,所以我们的合作社注册名字就叫‘风兮果园’。”看到当地玫瑰花、葡萄干、核桃、杏干、大枣等特色农产品的独特优势,杨益民开始琢磨能否做点文章,增加点收入,他开始着手建立加工合作社,并找到了头脑灵活的村民买买提·买吐送,成立了于田县第一家全部由建档立卡贫困户组成的农产品加工合作社,对当地农产品进行筛捡、分类、包装,产品在全国各界电商平台投放,走出了一条符合乡村特点的加工产业之路,同时吸纳贫困户16人就业。

图为杨益民在合作社指导玫瑰花包装

“这里的土质特别适合种无花果,甜度高,一亩地可以产两吨;前两天我们刚收完一茬黄金果,营养价值特别高,在东北特别受欢迎。”在阿热勒乡巴什也台巴什村,矗立着14座长220米的高标准智能温室大棚种植基地,由集团投资建设,杨益民找到了有大棚管理和种植经验的技术能手张立生,在沙漠里种出了黄金果、无花果,还有辣椒等作物,免费教村民种植技术、赠送果苗,在带动当地村民就业、增加收入的同时,也提高了村集体收益,助力乡村振兴和农村经济发展。

于田县金象服装厂的负责人阿提开木是一名23岁的维吾尔族姑娘,家就住在杨书记负责的村里,原来在和田县的服装厂打工。为了给村民增收,杨益民在筹建服装厂的时候,想到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普通话还说得好,正是管理服装厂的好苗子,于是就把她请了回来,还拉来了服装订单,解决了20名村民的就业问题。“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不耽误家里农活,还能照顾孩子,我很喜欢这份工作。”服装厂女工艾西罕.买买提向笔者介绍道。

“今年杨书记在一小队推行‘三区分离’的时候,还考察引进了多胎肉羊作为主导产业,一头羊两年能产两胎,每胎生3个崽儿,这样会大大提升村民收入。”马韶山介绍道。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杨益民探索出了“产业+就业+农业”的模式,带领村里40多人自主创业,帮助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路,2020年村集体收入32万元,同比增长167%,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村民们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春有花、夏有凉、秋有果、冬有暖,尝到了勤劳致富的甜头,一幅宜居宜业、充满希望的画卷正在夏玛勒巴格村徐徐铺开。

求学路上助梦人

走进阿热勒乡阿热勒小学,映入眼帘的是宽敞的院落,敞亮气派的四层教学楼,正门两侧写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两行大字,可容纳24个班级、1000人就学。学校的建筑铭牌上,项目负责人赫然刻着杨益民的名字。

国家能源集团先后于2015年和2016年分别捐资590万和1303万元,在于田县阿热勒乡建立中心小学教学楼和阿热勒小学。杨益民作为项目负责人,全程参与了两所学校的设计、施工、监理和工程质量验收等全部环节,从2015年第一所中心小学动工,到2019年7月阿热勒小学全面竣工,他一边总揽着帮扶村的大事小事,一边心系着学校建设的一砖一瓦,让每一分钱落到实处。

“治穷先治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让贫困家庭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增长知识、掌握技能、充满理想,这是实现教育公平必须兜住的底线,更能从源头上斩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这是援建学校的初衷,现在每次从这两所小学经过,看到学生灿烂的笑容,我心里充满了自豪!”杨益民非常感慨。

“我们村的小学原来就只有一排平房,冬天特别冷,孩子们课间休息和活动就在荒草丛生的土操场上。办学条件、硬件设施都比较差。自从国家能源集团援建小学盖起来,我们配备了先进的电教室和多功能设备,孩子们有了绿茵足球场、塑胶跑道和室内篮球场,冬天有暖气,孩子们再也不怕冷了。”校长阿米娜·买提库尔班介绍着阿热勒小学天翻地覆的变化,“硬件上去了,老师的积极性和教学质量也越来越高,不光孩子们喜欢,附近村子都想把孩子送到我们的学校来。”

“我最喜欢上数学课,长大以后,我想当一名医生。”正在读三年级的维吾尔族小女孩艾鲜古丽.吐地,用标准的普通话告诉笔者,每天放学她还会把学校里学到的知识讲给爸爸妈妈和妹妹听,上个月的期末考她还考了班里的第一名。

学校盖起来了,孩子们愿意在这样的学校里认真读书,升学率越来越高,教育的力量,也为村民的思想观念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孩子们在这里学科学、树理想,茁壮成长,孕育着阿热勒乡的新希望。

图为杨益民在为小学生发放温暖包

在党群服务中心里,维吾尔族女孩艾比比班·买提卡斯木正在帮一名村民办理就医证明。她是一名大三学生,从2018年考上新疆财经大学经济学专业时起,就成为国家能源集团“圆梦工程”资助的3105名贫困大学生之一,每年可以获得教育基金会5000元的资助。每年寒暑假,杨益民都会为像她这样的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帮村委会做一些基础工作的同时,也能有一些实习工资改善家庭环境。“每年一到开学季,杨书记就会给我们这些家庭困难的大学生送来助学金。在村委会帮忙的这几年,看着杨书记他们为了大家忙前忙后,我也深受感动。2018年我就提交了入党申请书,现在已经是发展对象。我也想像杨书记、马队长一样,让自己变得更优秀,为村民百姓做更多的事。”在杨益民书记的言传身教下,艾比比班从受助者逐渐转变为一名助人者,也确定了她的理想与信仰。

2月22日,中心小学的学生阿依夏·麦提肉孜收到了来自驻村工作队的礼物“温暖包”,里面有冲锋衣、棉鞋、帽子、围巾、书包、美术套装、文具盒、护手霜、袋鼠公仔、防疫口罩等12样御寒衣服和学习物品。在捐资助学的基础上,杨益民还和公益组织“壹基金”建立联络,从2018年起,每年为寄宿儿童和困难儿童募捐“温暖包”,三年共募集到价值为17.5万元“壹基金温暖包”,累计让村里的480余名困难儿童度过了三季“温暖”的冬天。

播下一粒种子,收获的是一整片森林。像一名护林者一样,杨益民将理想与善良的种子播撒在南疆大地,逐渐成林。

温暖群众贴心人

来到南疆是因为组织信任,留在南疆则考验信念。七年的驻村工作,第一书记责任重大,杨益民其实要面临很多的问题,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可在采访的过程中,笔者最深切的感受是,杨书记最不缺的就是点子,他的办法总比困难多。面对压力,他没有抱怨,兵来将挡,默默地用行动化解矛盾,结合实际,逐一解决。村里每一户、每一人的情况他都烂熟于心,语言不通,就用时间来证明一切,想方设法为村民办实事,把政策补贴留给最需要的人。

百姓心中自有秤杆,权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人,也自然会受到村民的爱戴。“每年3月到了驻村队员轮换的日子,村民们都会来问,杨书记不走吧?我们离不开杨书记……”队员木塔里甫说,“杨书记是村里的主心骨和大管家,已经把他当成了自家人……”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继获得国家能源集团劳动模范、优秀党务工作者之后,2021年,杨益民被评为“中央企业优秀党务工作者”。“我也没做什么,就是想多为老百姓办点实事。”概括起七年驻村经历,杨益民总是风轻云淡。

没有华丽的语言,只有苦干加实干,一切为了惠民益民,他的初心就像名字一样朴实,带着夏玛勒巴格村朝着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总目标,大步前行。

版权所有: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Firefox、Chrome、IE(IE9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