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故事

返回首页

6.四川能源《情暖彝乡》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9-26


这里是祖国西南边陲的大凉山,84年前的“彝海结盟”,筑起了民族团结的丰碑,书写了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集区,交通闭塞,举目都是走不尽的路,翻不尽的山。这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战中最为牵挂的连片深度贫困区。2018年春节前夕,习总书记深入大凉山腹地,饱含深情地说:“人民的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这是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更是新时代脱贫攻坚的最强音。

2016年2月,胡小明怀揣着一个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来到了大凉山贫困程度最深的布拖县博作村任驻村第一书记。用他自己的话说:“到最艰苦的地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最有意义的事情”。

第一书记来了!三三两两的彝族同胞披着查尔瓦或坐或躺的打量着胡小明,乌头垢面的孩子挂着黑黑的鼻涕在路边奔跑玩耍。村里的老支书对这个皮肤白皙、个子不高的新书记充满了疑惑,直白的对他说:“胡书记,我们都准备好了,准备大干一场,就差这个了。”胡小明微笑着点点头。

村民的贫困根源,胡小明要掌握第一手资料,他开始了每天2万多步的走村串户。六个村民小组,235户人家,散落在海拔2600至3000米的山梁沟壑里。语言不通,他就找“翻译”同路;山高路陡,他就用双脚丈量;饥饿难耐,随身携带的花生就是他的“玉盘珍馐”。渐渐的,老支书不再提钱的事了,他看到胡小明来了仅两个多月,就能准确叫出村里每家户主的彝语名字,掌握的情况比他这个十几年的老支书还要多,他打心里服气。

改变贫困落后的现状,必须找到持续发展的途径,变“输血”为“造血”。胡小明带领村干部外出考察,吃便宜饭、坐便宜车、住便宜店,学习成熟的种养殖技术和销售渠道,打破思想禁锢,树立发展信心。在胡小明的带领下,村里的黑山羊、黑猪、土鸡等养殖场建了起来,花椒为主、李子为辅的种植业也初现端倪。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也更加信服他们的胡书记了。

在博作村,80%以上的村民是文盲。为断穷根,胡小明反复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大人读夜校,可以掌握技术、增产增收。小孩上学,将来可以当村长、当老师,领工资……”曾经为了一位辍学的女孩,他登门劝说,女孩的父亲告诉他:“我的女儿就是放羊、生娃的!”并“武断”地把他赶出家门。走在崎岖的山道上,委屈、沮丧一涌而出,但他又想:不行,孩子的教育一个也不能少,一刻也不能耽误!次日他扛了一箱被彝族同胞称为“凉山口服液”的啤酒在门外苦等两个小时,固执女孩父亲才让他进了家门。不胜酒力的他,与女孩的父亲喝完一箱啤酒,他醉了,“读书以后真能当干部领工资吗?”女孩的父亲喃喃的说道,他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第三天胡小明带上从农村走出来的女乡干部一同登门,“还有你这样的女娃,厉害呐!”女孩的父亲终于让女孩得以复学。不久,全村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100%。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脱贫工作,让胡小明忘记了时间的流逝,直到妻子焦急的打来一个电话:“母亲摔倒了,已住进重症监护室。”他才交代好手中的工作,日夜兼程赶往千里之外的医院。一路上他不停地回想着半年前离家时,76岁的母亲拉着他的手万般叮咛,如今却住进了医院。风尘仆仆的他扑到病床前,可母亲颅脑受损,已认不出在大凉山被晒得黝黑的儿子:“妈,我是您的小明,妈,我是您的儿子,小明啊!我走之前你都认得我的呀,妈…妈…”擦干眼泪,安排好家中事,胡小明返回大凉山继续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

驻村第一书记的帮扶任期为两年。快届满时,村民们多次找到下村的领导“说情”,要挽留胡书记。胡小明更是割舍不下与乡亲们的深情厚谊,放心不下推进的项目,他主动找到党组织:“我想,再留一年,直到博作村脱贫摘帽!”

在新时代脱贫攻坚战中,这个“一步跨千年”的博作村发生了历史巨变。2018年在布拖县190个行政村综合排名中,博作村以第二的成绩实现了高标准脱贫,并评为凉山州优秀基层党组织和四川省农民夜校示范村。胡小明获得了“凉山州优秀第一驻村书记”、“凉山州脱贫攻坚奉献奖”和“全国脱贫攻坚先锋人物”。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在这儿成为了现实。这是博作村的第一张全家福,美好未来由此展开,全面小康的中国梦,华夏儿女一路前行。


版权所有: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Firefox、Chrome、IE(IE8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76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