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下成长 < 返回主页

东海之滨的月亮使者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 2021-07-22

潮湿的海风拂过乐清湾,安静又温柔。

下过细雨的早晨,记者来到龙源电力江厦潮汐电站——满目苍翠,鸟鸣阵阵,再加上门前傲然立着的那块石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恍如置身园林之中。

不同于火电厂里随处可见的高大建筑和各种设备,绿树掩映间只看到一座“小房子”。说它“小”,是因为厂房的占地面积只有900多平方米,比两个标准篮球场稍大些;然而就在这座貌不惊人的“小房子”里,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它是我国第一座双向潮汐能发电站,也是我国最大的潮汐发电站,还是潮汐能开发利用的国家级试验基地。

图为江厦潮汐电站全景

“晴天摇动清江底,晚日浮沉急浪中”,潮汐是由月亮引潮力和太阳引潮力产生的,月亮引潮力起主要作用,而潮汐能发电就是利用潮汐形成的落差推动水轮机,再由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同时潮汐能是可再生的洁净能源,没有污染,因此电站也被亲切地称为“月亮使者”。

潮汐电站的发电机组都在海平面之下,是真正的“深藏不露”,记者进到厂房里,脚下的6台机组隆隆作响,而所能看到的也仅仅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这6台机组都是双向灯泡贯流式潮汐发电机组,装机容量4100千瓦,位列世界第四,从国家计委批准建设,到第一台机组投运发电,再到1985年底基本建成,至今经历了40多年的发展历程。

开拓——艰苦创业

岁月见证时代,1972年3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准建设江厦潮汐试验电站,重点围绕潮汐能特点、潮汐机组研制、海工建筑物技术问题研究和综合利用等四大方面展开,并将其列为国家“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那时的条件十分艰苦,潮汐能开发经验欠缺,国内施工制造工艺落后,设备就靠牛拉人扛。老一辈潮汐人迎难而上,尽管设备物资匮乏、基础建设能力不足,但大家铆着一股劲儿,完成了很多看似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980年5月4日,1号机组正式投产发电——这是我国第一台自行研究、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自行安装的双向灯泡贯流式潮汐发电机组,它的投产发电作为世纪性的重大事件,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铭文中。到1985年底,5台机组相继并网发电,总装机容量为3200千瓦,我国首座双向潮汐能发电站在浙江温岭江厦港上正式建成,“江厦潮汐试验电站工程设计和研究”项目还获得了第二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一年之后,电站的现任站长王浩平踏上了工作岗位,那时的王浩平大约未曾想过,他会在这里坚守近三十年,把全部的激情都奉献给这片广阔而宁静的海域,他的人生履历,见证了一座电站的发展历程。由于潮汐能开发利用在国内几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电站建成后,运行维护及机组检修都靠着大家自己去摸索,王浩平和老师傅们每天都盯在现场,他们与专业的研究团队共同确定思路,落实方案,在实践中反复磨合,“把细心放在大胆里,且战且走”,并最终交出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功成不必在我,担当舍我其谁。潮汐人在直面问题的同时,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锻炼和考验,为潮汐能开发积累了宝贵经验,而王浩平强调:他只是其中的一员。对于自己的经历,王浩平谈的并不多,更多地提到的是过去的工作场景、过去的老党员老师傅们,以及现在电站里的年轻力量,“老辈人的经验需要传承,精神也需要传承”。

如今的王浩平已过知天命之年,岁月使他的身影愈发坚毅。参观完集控室及生产区域,他带领大家往大坝走去,当记者激动地向着面前的大海发出赞叹,再频频回望身后的厂房时,王浩平露出微笑,两条粗粗的眉毛舒展开来,“我们电站是国家潮汐能项目的代表,也是集团潮汐能利用展示的唯一窗口。这里是很美的,很好的,希望国家给予潮汐能项目更多的支持吧”,他像是在告诉记者,也像是在告诉自己。

探路——改革创新

或许是“月亮使者”这一称号的缘故,这里的职工们大都是沉稳安静的,身材瘦削的葛金国看起来并不像是快要五十岁的人,他是检修维护部主任,他也和王浩平一样,全程参与了几台机组的改造,包括图纸设计和现场施工。“大家对这里感情都很深,重活累活抢着干,有些老同志因为经常泡在海水里,关节不好,听力也不好了,可谁都没去计较个人得失,电站的事就像是自己家里的事”,他告诉记者,很多已退休的老同志,十八九岁时就进到电站工作,从最早的建设初期到现在,将一生都献给了他们所坚守的这份事业。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不变的是那份执着,电力体制改革后,电站为进一步挖掘生产潜力,决定在6号基坑上研制一台技术性能更优、结构更加合理、自动化程度更高的新型潮汐发电机组。电站成立了专项工作组,潮汐人不怕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再一次得到体现。2007年10月,新型机组投运,完成并超过国家科技部的性能考核指标,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先后荣获水利部科技进步最高奖——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之后的三年时间里,电站先后完成1至5号机组的计算机监控系统、主变和线路保护系统等31项重点技术改造。尤其是监控系统的成功改造,标志着电站由原来的常规继电器控制方式全面进入计算机自动监控的新时期,具有里程碑式意义,为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打下了基础。

潮汐电站,机组都在海中,防腐是个最大的难题。2009年至2011年,在机组改造期间,电站全面总结提炼防腐防污工作经验,并反复在制造工艺、防腐防污、金属保护等方面进行试验和论证,最终确定了新的防腐防污技术方案,不仅为潮汐电站的防腐防污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也为我国今后开发其他海洋工程提供了有效借鉴。

领跑——踏浪前行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一代潮汐人也在竭尽全力,为电站的发展贡献力量。黄琴是电站综合管理部负责人,娇小白皙的江南女子模样,声音中的坚定却是不容置疑的:“我2010年踏上工作岗位,从电气检修到设备专职再到综合管理,岗位和工作内容都在变换,但我始终热爱这个地方。”2014年5月,新1号三叶片潮汐机组增效扩容改造拉开序幕,黄琴和身边的男同事们一样,整月整月吃住在电站,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原1号机组混凝土拆除也是本项目的技术难点之一,经过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详细的施工方案,大家都舒了口气。

2015年8月,新1号机组顺利并网发电,电站总装机容量增至4100千瓦。新1号机组成为世界首例在役全功能三叶片灯泡贯流潮汐发电机组,巩固了我国在灯泡贯流潮汐发电从技术研究、机组设计制造到电站建设运行全方位的领先地位。2018年,电站作为世界领先的潮汐发电工程,亮相央视《大国重器》和央视《中国舆论场》,并荣获“全国优秀海洋工程”称号。

此外,电站还建设了科技展览馆,推出了“潮涨潮落也发电”等一批科普宣教品牌,并获得“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社会实践基地”称号,电站的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职工总人数的90%以上。89年出生的蔡程鹏是电站的设备专职兼第二支部书记,工作之余他总会参与到当地志愿活动中,大部分年轻人喜欢把学习、运动和会友作为他们的业余爱好,而蔡程鹏乐呵呵地表示:“参加志愿者活动就是我最大的业余爱好”。他将志愿服务精神带回了电站,组建了江厦潮汐志愿者服务队,坚持常态化开展科普宣传、净滩行动、结对帮扶等志愿活动,共同守护着这片海洋。

在展览馆门口,记者看到了安放在那里的1号机组,它运行了30多年,表面附着了大量的海洋生物,呈现出斑驳的色彩。2014年1号机组更换之后,省文物局要求作为文物陈列收藏,因为占地面积较大,最终选择了展览馆外的这片区域,整机按原状陈列安装;电站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之一,也成功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者不禁走上前去轻轻的抚摸着这个庞然大物,它曾经深藏在海中,待到光荣完成了使命,才得以让世人一窥其真面目;不,它的使命还未结束,它依然在默默地展示着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无声地诉说着那些沉淀在岁月里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殷切地期望着那即将到来的、更加美好的明天。

版权所有: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Firefox、Chrome、IE(IE9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