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足迹 < 返回主页

朔黄铁路公司:践“钢铁长龙”志 圆“智慧重载”梦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 2021-11-11

2700米、216辆车体,在两台机车的牵引下,一条条载重达2万吨的“钢铁长龙”在落差1533米、近600公里的朔黄铁路线上蜿蜒前行,蔚为壮观。从晋北高原到美丽的渤海之滨,万吨列车穿太行、跨华北,将滚滚乌金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东部沿海,点亮万家灯火。21年来,朔黄铁路公司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架高桥、凿隧道,强管理、谋创新,从起步阶段年外运煤炭548万吨,到如今连续4年运量突破3亿吨,为国家西煤东送作出重要贡献。

奋进,脚踏实地茁壮成长

1997年11月,朔黄铁路全面开工建设。

2000年5月18日,1年2个月开通运营,创造了我国铁路“当年铺通、当年运营、当年盈利”纪录。

2002年11月1日,朔黄铁路全线电气化通车。

2006年10月8日,朔黄所属黄万铁路开通,集团公司煤炭开始在天津港下水。

2009年10月15日,朔黄铁路首列万吨列车投运,正式跨入重载铁路运输行列。

2016年3月9日,朔黄铁路2万吨重载列车进入常态化运行。

2020年12月26日,朔黄所属黄大铁路开通,集团公司煤炭直达山东半岛腹地。

2021年6月19日,全球首创的移动闭塞技术投入运行,朔黄铁路迈进“智慧重载”的新时代。

一路走来,朔黄人励精图治;一路走来,朔黄人脚步铿锵。架百米高桥,凿十里隧道,建万吨车站,扩下海通道,打造智慧重载,刷新运量纪录……这一项项辉煌耀眼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每一位朔黄人的坚守、奋进和付出,凝结着每一位朔黄人的心血、智慧和汗水。

在机辆分公司机车检修中心中修库电气屏柜清扫间外,隔着玻璃能看到里面的电气屏柜被固定在特定位置,清扫机的机械臂上,一根风管和一根水管轮番上阵,不一会儿就恢复了电气屏柜的鲜亮本色。

“要是在早些年,吹扫的工作可没有这么轻松。”机车检修中心副主任金明介绍说,之前做检修前吹扫工作的时候,只能人工操作,煤灰、碳粉、油泥乱溅,隔着防护口罩,呼吸道里都会黑乎乎的。

2002年,20岁的金明来到朔黄铁路从事机车检修工作,设备简陋、装备简单,很多检修工序都需要用肩扛,用大锤砸。刚下线的机车内电气间温度达40℃以上,机械温度达50℃以上,工友们上车作业最多20多分钟,就会从里到外全身湿透,必须赶紧下车补水。就是这样高的劳动强度,夜里只要有任务,一个电话,大家都会赶到现场连夜抢修。

那时,一起参加工作的都是刚接触机车的毛头小伙,大家一边虚心向国铁的老师傅们请教,一边找来机车说明书,结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拆解开的机械部件,对照电路图,熟悉机车结构原理和控制原理。为方便检修,大家开动脑筋,利用现有材料和设备制作各种特殊需要的工艺装备。通过不断地学习、摸索、实践,大家的业务水平和检修技能得到快速提升,当年就完成了首台SS4B型机车解备和首台电力机车辅修的任务。随着工友们技术水平的稳步提升和装备设施的不断完善,机车检修正逐步实现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在改善职工工作条件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样是2002年参加工作的机车乘务员靳宝说起自己的工作经历也是感触良多。刚参加工作时,不仅要认真学习技术,在机车运行过程中全神贯注地操作,每天出车到站入库前,还要用胳膊粗的水管将机车的上下、左右、前后刷洗干净,两个人干4个小时,回到宿舍,浑身像散了架般精疲力尽。从烧水用电炉子到电磁炉,再到现在的热水炉,从直流车到交流车,从普通机车到2万吨重载机车,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管理也愈发地精细化、科学化。如今,清洗车身之类的工作已经交由专门的地勤人员负责,乘务员们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养精蓄锐,为安全稳定运行打牢基础,可以投入更多的精力研究专业技术,靳宝不仅成长为第一批2万吨重载机车司机,而且是2万吨重载列车平稳操纵技术攻关小组成员。

聚力,党建引领联合共建

多年来,朔黄铁路公司党委以党的建设为引领,结合朔黄与多家单位联合运输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探索与联合运输单位开展党建联合共建工作模式,以“一家人、一条心、共创共赢、追求卓越”为合作理念,确定共同的职责使命、目标任务和愿景导向,推动党建工作与安全、生产、经营等工作联合共进。联建单位在实际工作中遇有“急、难、险、重”任务时,采取就近处理的原则,各方团结协作,凝心聚力,联合攻坚,最大限度减少无效行驶,保障检修工效,提高运输效率,谱写出一曲曲质量互保、合作共享、互助双赢的生动乐章。

在肃宁分公司肃宁北站,朔黄铁路、北京铁路局、中铁十五局、中铁十六局等多家联建单位职工分布在调度员、信号员、助理值班员等不同的工作岗位,全体人员实行一体化管理,任务分工、管理考核执行统一标准,不论哪个单位的党员都冲锋在前、奉献在先,带领职工群众一起做好安全运输、科技攻关等重点任务,确保机车安全稳定运行。结合铁路行业季节特点,联建支部围绕防洪、防胀、防寒工作重点和夏季“十防”、冬季“八防”工作要求,联合开展应急演练,安全生产联合大检查,共同讨论施工关键技术环节,制定重点卡控措施,遇有突发事故,协同作战,实现了运输生产中心工作的持续稳定。今年“五一”前夕,机车在运行过程中发现牵引电机里的螺丝有断裂现象,直接威胁到机车安全稳定运行。经过技术人员仔细分析鉴定,原来是一个批次的螺丝材料出现问题。确定问题原因后,机辆分公司党委立即组织协调对同批次螺丝进行更换。19台机车有152台牵引电机,每台电机有24道螺丝,检修人员需要拆掉电机端盖、单元制动器后方可更换,工作现场空间狭小,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三家共建单位不计得失,虽然分处三地,却相互间协调配合,放弃节假日休息紧锣密鼓进行抢修。本来需要两周完成的工作,联运单位协同作战只用了5天就完成了全部螺丝更换任务,在最短的时间内消除了安全隐患。

创新,实干助圆重载梦想

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更是朔黄人不懈追求赢得先机的密码和源泉。

作为合资铁路的先行者,朔黄铁路在吸收国内外铁路运营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持续创新,力争将铁路运营管理效率和效能挖掘到极致,以实干担当的精神奋勇向前。

从万吨重载列车开行之初,朔黄铁路就瞄准世界重载铁路发展前沿,力争以科技水平提升来增强安全保障能力、降低员工劳动强度、提高运输生产效率。与厂家共同研发目前世界上功率最大的14400KW交流电力机车,在世界上首次将4G无线通信技术应用在重载铁路,投运世界首列重载铁路综合检测车,成功掌握30吨轴重重载铁路运输的成套技术。每一步艰辛跋涉取得的科技成果都离不开奋战在各条战线的朔黄科技创新人。

“万事开头难,我们技术攻关小组成立的初衷就是集众人的智慧,保障2万吨重载列车安全平稳运行。”赵鹏是朔黄铁路公司首列开行2万吨重载列车司机。他说,原来的列车只有900米,现在增加到2700米,列车冲动和受力情况与列车长度呈几何倍数增长,第一天就暴露出运行中执行操作规定时的各种问题。

从那天起,每趟重载列车安全到站,将运行文件转储后,不论时间早晚,不管身体是否疲惫,十位第一批考取2万吨重载司机资格的技术高手们就聚在一起,共同研究分析列车运行数据,优化列车操纵方案,寻求隐患排查最优方法。在5年多的时间里,攻关小组成员由最初的10人增加至34人。这群大多只有中专第一学历的技术工人硬是攻克了一道道在世界铁路领域也属于高、精、尖的技术难关。自主研发车钩测力装置,有效降低车钩力超过1000KN频次,设备损失概率大幅下降;优化2万吨列车操纵方案30余次,形成完善的操纵提示卡;绘制2万吨列车平稳操纵教学动画,提升乘务员的整体技能水平;研发管压波动追踪查询系统,推动大数据建设;自主研发2万吨综合检测机车,实现重载列车在线监测和故障诊断,对研究重载列车操纵成套技术有着重要意义。

在大轴重、高密度的重载运输模式下,钢轨伤损呈快速化、复杂化发展趋势,如何提升设备稳定性和安全性成为了关键问题。肃宁分公司肃宁北站线路检测工队队长尹段泉带领攻关团队研发成功填补中国铁路行业空白的便携式项控阵钢轨焊缝探伤仪。该探伤仪具有检测精准、显示直观、智能分析、操作高效等特点,投运以来,杜绝了焊缝探伤责任漏检问题,降低了人工作业成本和探伤工的劳动强度,消除了焊缝折断的重大安全隐患,保障了能源大动脉的畅通运转。

2021年6月19日,历经8年的关键技术攻关、核心设备研制及装备研究,重载移动闭塞系统在朔黄铁路成功开通应用,标志着我国重载铁路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性进展。该技术通过控制同一条铁路上多列列车安全间隔时间,防止列车追尾事故的发生。可实现一列货车平均发车间隔由原来11分钟缩短至7.3分钟,朔黄铁路全线完成移动闭塞改造后年运量可增加4000万吨,可降低信号系统设备综合维修成本约20%,对减轻行车人员安全压力、维护人员劳动强度等也具有积极作用。朔黄人以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实干精神,让“智慧重载”的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践“钢铁长龙”志,圆“智慧重载”梦。走在新发展阶段的朔黄人正满怀光荣与梦想、责任与担当,在集团公司发展战略指引下,向着“绿色、安全、高效、智慧、重载”的世界一流运输企业目标阔步前行。

版权所有: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Firefox、Chrome、IE(IE9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