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足迹 < 返回主页

我眼中的他们是朝阳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 2021-12-08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辽宁西部朝阳市是否得名于《诗经》里的这一句,我不得而知,可当我来到位于这里的朝阳热电时,蓝白纵横的现代化工业“艺术品”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

朝阳热电公司全景(宋锦铭摄)

现在的辽宁公司朝阳热电2018年投产,可她的历史却要追溯到1967年。

当我们一行几人跟随着已退休二十余年的第一代朝电人故地重游时,发现那斑驳岁月里陪伴了三代朝电人的老厂已然退出了历史舞台,只剩下大门还倔强地驻守在满眼青葱的马山沟,遥望着远处已高举起交接棒的“小伙子”——朝阳热电。

一座四十多年的老厂,一次引人瞩目的爆破,一段艰难曲折的重生之路,两代电厂的新旧变迁,三代朝电人的使命传承……一路上,听着深情的讲述,一幅三代朝电人在党的指引下陪伴企业浴火重生,与祖国发展齐头并进,共书百年荣光开启时代新篇的历史画卷在脑海展开。

激情年代铸就精神底色

李风霄的爷爷是见证朝阳发电厂从低迷迈向辉煌的第一代朝电人,他的父亲母亲则是亲眼见证“朝起朝落”又涅槃重生的第二代朝电人,而他则是在毕业后放弃高薪专业,回到朝电发挥光和热的第三代朝电人。虽说三代人的电力之路各不相同,但吃苦耐劳、兢兢业业的职业精神,却是三代人共同的传承,他们以此为“传家宝”,守护朝阳之光。

爷爷李景芳是一名解放军炮兵,1969年部队退伍后被分配到朝阳发电厂,成为了一名技术工人。听说厂里车工稀缺,李景芳主动选择进了修配车间。

朝阳发电厂修配车间一代电力工人合影

朝阳发电厂厂址选在了“出门一身土、遍地是石头”的马山沟,安装、运行着国产第一台和第三台双水内冷一次中间再热式2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是新中国电力工业发展大容量火电机组的摇篮,工作、生活条件异常艰苦。1972年投产发电的1号机组由于存在许多先天缺陷,10余年间故障频出,被戏称为“礼拜机组”,通过加强管理、建章立制,大规模开展设备改造,在历届朝电人努力下,在1986年终于让两台“礼拜机组”实现了从全烧油到煤油混烧、全烧煤的巨大改变,第一代朝电人也在与机组的千百次磨合中,探索出了整套的宝贵经验。

当时厂里大小修用到的所有零部件都出自修配车间,那时达不到现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更没有什么专业对口的机器帮忙干活,李景芳通过不断雕刻打磨,靠着日复一日积攒的经验和手上形成的“肌肉记忆”,优质完成了厂内各机组大小修零部件机加工任务。有次为了不耽误大修工期,他同另一位师傅连续通宵抢修发电机转子三个日夜,为了保持清醒,他自制安全警示牌,困了就用冷水洗把脸,甚至狠拧自己的大腿根,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军人的超强的意志力。

1986年夏季的一个雨天,有人被龙门吊上的铁管伤到了大腿,作为修配车间工会主席的李景芳火急火燎地送伤员去医院,结果脚下一滑,直接从二楼外侧的铁楼梯上摔了下去,他爬起来强忍着痛带同事去了医院,尽心陪着、照顾着,却没把自己的伤当回事,拖了半个月因为身体剧痛才不得不去检查,被告知股骨头摔裂,已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无法通过手术恢复如初。

李风霄曾问过爷爷“那半个月你的腿就不疼吗?”爷爷略带严肃又有些自豪地说:“那时候我们轻伤从不下火线。”

李景芳获光荣在党50年荣誉勋章,祖孙三代电力人合影留念

李景芳在修配车间二十多年,一枚党徽时时别在身上,即使退休后也会经常擦拭,“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要怕吃苦,不经历风雨怎么成长,怎么报效祖国!”这是李景芳经常教育孩子们说的话,也正是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李风霄的父亲、叔叔、姑姑成年后都主动申请去了最艰苦的地方接受磨砺,在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都纷纷入党,用实际行动践行铮铮誓言。

艰苦岁月建设美丽家园

“李工,我听风霄说,您是1990年进厂的,恰好见证了朝阳发电厂从‘脏、乱、差’变成‘花园式工厂’整个过程,在辉煌老厂陷入关停危机后,您也参与到了重建新家园的过程之中。”李风霄的父亲李英伟是第二代朝阳人,我们近不及待地想从他那里听到朝阳电厂浴火重生的故事。

“那得从马山沟讲起了,最开始的马山精神是‘以苦为乐’,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变苦为乐’,到现在都还铭记于心啊……”李英伟陷入回忆。

将石头山变青山的“花园式工厂”——朝阳发电厂

1991年,朝阳发电厂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安全文明生产创水平达标”,李英伟刚入职不久便加入其中,跟着厂领导和技术骨干不断向设备泄漏治理发起冲锋,从生活区到生产现场,从零米到主厂房顶,清除垃圾上万吨,一起在山沟里劈山开路,植树造林。“那时候很艰苦,下班必须冲澡,不然一身的灰没法进家门。”李英伟笑着说道,“后来我们的工作环境变得越来越好,大家也越来越有干劲儿,都把电厂当成自己的家园来看待,齐心协力把荒山秃岭变成了叶绿果香。”

随着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2010年5月21日,运行了30多年的两台老机组被爆破拆除,眼瞅着“老伙计”轰然倒下,李英伟和千余名同事一起掩面而哭。

朝阳发电厂爆破画面

老机组关停,新项目未上马,1000多名员工何去何从?5000多名员工家属的生活怎么保障?朝阳发电厂迅速统一思想:企业必须转型发展,一定要克服困难走出去。思想观念的及时转变为电厂的发展带来的新动力,李英伟加入了项目筹建队伍,拉开了从无到有、建设朝电新家园的序幕,而妻子王玉华背起行囊,告别亲人,远赴戈壁、大漠、边疆,开启了电力生产服务的新征程。

李风霄的初中、高中阶段,母亲王玉华带队远赴庄河公司、黑龙江佳木斯和风风电场、东胜公司参与各类机组大小修,父亲李英伟跟着项目部东奔西走、风雨兼程,克服筹集“上大压小”容量、装机方案变更、设计院变更、土地、环保政策更新等一个又一个难关……

断层般减少的交流,学校日益加重的任务和紧张的氛围……那个年纪的李风霄也曾将满腹委屈喷薄而出,摔门而去。

“晚自习结束后我回到家,已经十点半了,看到我爸还在房间里挑灯研究项目图纸,从来不在家里抽烟的他,把屋里搞到烟雾弥漫,当时我是不理解他,现在才明白,他们全是为了同一个梦——重建新家园!”

崭新征程传承朝电精神

李风霄在江南大学读了四年书,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在校时期成绩优异,老师们对他寄予了厚望,可他却在毕业后选择了回到朝阳热电。

李风霄春节期间认真巡视检查设备运行

“是爷爷的一番话打动了我。爷爷跟我说‘孩子,回来吧,现在的朝阳热电需要你们这样的年轻人,我们老了,但总要由你们去接上,你们就是这座厂的朝阳啊,是希望!’我当时就一直点着头,想着当个发光发热的蓝领也挺不错的。”

“其实我们厂里有好多干了几十年的技术工人,后来因为转岗分流等种种原因去了保洁、食堂、绿化等岗位,拿的工资很低,可大家从没想过离开,这是对朝电有感情,他们坚信能够跟朝电一起渡过难关!我们这些90后虽然总是被贴上‘扶不起’‘爱享受’的标签,但在2020年的春节,疫情爆发时,我们90后没有一个离岗的,在那么焦虑紧张的氛围下跟着老师傅倒夜班、巡机组,还觉得特别的骄傲,因为,我们也是逆行者中的一员!”

春节疫情期间朝阳热电青年员工坚守一线

我看到李风霄的眼里泛起光芒,也看到李英伟满眼的欣慰,“这些孩子们很优秀,他们只是还需要时间,我们这些老员工在退休前一定会把这些小树苗培养成大树,继续为这座新厂提供新动力。”

版权所有: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建议使用Firefox、Chrome、IE(IE9以上版本)浏览器,1280*768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