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

平庄煤业风水沟煤矿: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 付磊 来源: 平庄煤业 发布时间: 2020-07-31 字号:【

“今年我们今年完成了无极绳绞车滚筒电动缠绳装置、钢丝绳扣插套机、大型电动机转子抽出装置等创新项目,其中掘进机阀组试验台获得了国家专利……我们付出了,也收获了。”国家能源集团平庄煤业风水沟煤矿机电区支部书记胡艳军满意地说出了他们收获的创新成果。

可喜的成绩背后是思想的开阔和辛勤的付出。2017年以来,该煤矿连续三年开展创新创效活动,以服务安全生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全员创新创效作为增盈创效的有力驱动和强大引擎,全员参与创新实践,用智慧和汗水攻克生产技术难题和安全管理瓶颈,让创新之花枝繁叶茂、绚丽绽放,取得了丰硕成果。

一项“决议”引领创新风暴

“对于我们这个开采40年的老矿而言,矿井深部开采带来的高成本、战线长、接续紧张、搬家倒面频繁等问题成为前进道路中的阻碍,要想顺利“过冬”,必须搭建“平台”,激发全员创新创效潜能,激发老矿发展新活力。”这是该煤矿党政班子对创新创效工作达成的共识。

在2017年的职工代表大会上,通过了《关于深入开展群众性创新创效活动促进企业扭亏脱困的议案》,成立了群众创新创效活动领导小组,细化完善创新成果的评选审核标准,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激活创新要素,把搭建创新创效平台作为激发职工潜能、提高管理水平、提质降本增效的有效切入点,3年来完成创新项目100余项,发放奖励110万元,90余名职工受到表彰奖励,35项成果入选平庄煤业工会印发的《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一书中。掘进机阀组试验台获得国家专利,主辅系统优化、锚索切割机、液压支架改造等创新成果项目,在破解生产难题,提升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包润滑油节约成本3万元”

“160综掘机截割部双裂圆柱23238AC轴承因润滑不足磨损超限是一个老生常谈难题,换一块进口轴承需要3万多块,1年要检修近10台综掘机,光轴承投入就得30多万元,细算下来这是一个很大的一笔开销,找厂家咨询维修事宜,厂家给予的答复是只能换新的。”张鹏偏不信这个理,他决定进行攻关。

进口轴承上全是“洋码子”,厂家没提供技术指导,就连最基本的数据也没有。张鹏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每天蹲在炮头前仔细观察,将轴承珠粒逐一测量,最终找到了轴承损坏原因润滑不足导致的,问题的原因找到了,张鹏先用锂基脂润滑,然后在用齿轮油润滑......”合格了,成功了!”经测试成功后,连续作战3天的张鹏冲出检修车间对着天空大喊,技术攻关的成就感让他充满了喜悦和信心。这一举措解决了轴承因润滑不足损坏的难题,为矿上节约了几十万的成本支出。

通风区职工贾士杰从事煤矿“一通三防”工作30余年,仅有初中文化,多年从事单一劳动,针对传统工具剪刀和划规制作管路垫效率低、误差大的问题,自绘50多张连技术人员都看不懂的图纸,用锲而不舍的精神发明了管路压垫机,工作效率提高近20倍,节约工时360个,每年可创造价值6—8万元。今年,他又发明创造了管路自动打磨除锈喷漆装置、液压钢筋弯曲机,用榜样力量始终影响并激励着职工进行探索、创新、突破,生动诠释了“大众创新”精神,升华了“风矿工匠”内涵。

针对井下皮带条数、岗位人员点多的实际,对主运输9条主运输皮带进行改造,创新应用自动化远程集控技术,改变以往胶带输送机单一控制的模式,使系统运行更加灵活、可靠,实现皮带输送机地面远程集中控制、自动化监控的提升,形成‘远程集控+区域巡检’的管控模式,可减少岗位人员28人,每年减少成本170万元。

借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机遇,充分利用科技创新、科技降本等平台,运用数字矿山、一优三减、矸石山治理、巷道优化、煤质风选等项目,提升效率效能,实行“采、掘、机、运、通”一体化技术管理,全面提升技术管理水平。

“创新工作室”多点开花

创新工作室是开展群众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该煤矿在开展职工创新工作室建设过程中,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先后投入66万元为工作室配齐了设备设施,对职工创新工作室所需要的经费、设备设施和人员等大力支持,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做到职工创新工作室有人员、有阵地、有课题、有经费、有制度。

随着创新工作室硬件设施的完善,广大员工立足岗位,主动寻找科研项目,每季度组织开展技术交流和课题攻关探讨活动,对攻关立项课题进行编写方案、组织实施、组织验收、撰写项目成果报告等环节进行全程参与,逐步形成“合理化建议—难题征集—课题立项—揭榜招标—技术攻关—效果评估—表彰奖励—成果应用”工作流程。

针对巷道软岩+底鼓一直制约矿井安全生产的难题,采用多种支护方式,效果一直不理想,以岳春辉为首技能大师组成攻关团队,研究制定采用全断面+钢筋网+U36型钢金属支架+喷射混凝土+围岩注浆+底板浇筑砼的联合支护方式,解决了这一困扰矿井多年的问题,获得了2019年平庄煤业总经理奖励基金二等奖。

今年5月份,机电区张士军研制的软启动开关引起了青年职工的关注,该煤矿利用“技术课堂”让张士军现场讲解技术改造的初衷始末,并从线路结构、元器件健康状态、设备故障处理现场教学,分享现场工作中的小窍门、小技巧、小经验,答疑解惑,解决工作中的“疑难杂症”,以小范围团队培训的方式,进一步培养了职工创新意识。

通过技术资源配置合理化、项目过程管理规范化、学术研究讨论经常化,使创新工作室真正成为了职工成长的“大课堂”、业务提升的“加油站”、技术创新的“孵化器”。

引源头“活水”育人才“新苗”

只要你是金子,就要让你充分发光,就为你搭建广阔的舞台。打造高技能人才,完善技术培养锻炼机制,为青年人提供了学习、交流、提升、展示的平台,促进他们快速成长,激发了青年人的信心和热情。

“原来制作管路钩子,需要两个人协作,需要采用氧气、乙炔加热钢筋,每天能制作45—50个,成本高、效率低,有时候还达不到质量要求。

为了解决管路钩子效率低的难题,通风区技术主管马建华跑现场、查资料,和技术骨干共同探讨制定设计方案制作了液压钢筋弯曲机,该装置由液压泵站、液压油缸、操控阀组、齿轮齿条工作头、工作台五部分组成,工作头、齿轮固定在主轴上,由液压泵站提供动力,使液压油缸活塞直线运动,带动齿轮慢速旋转,工作头按标尺定位,根据标尺的不同,满足各种规格的管路钩子制作。液压钢筋弯曲机投入使用后,可单人操作,每天可制作各种规格管路钩子550-650个,每年度节约成本15万元。

创新的种子要发芽,人才的培养不可或缺。坚持全员创新、岗位创新、技术创新是选拔人才、深化人才培育的效途径,该煤矿以“第七届”职工技能竞赛为契机,以点带面,层次选拔,利用互帮带的学习方式,开展首席技师“传帮带”、“导师带徒”活动,采取开办技师讲堂、专家讲堂,营造了浓厚的“学赶比超”氛围。不断优化人才结构,通过专业培训、技术交流等形式,为各类人才搭建综合学习平台,引导其根据自身实际和工作需要,立足岗位自我提升,为职业发展打好坚实基础。

创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新时代新征程,风水沟煤矿将昂然踏着前路,继续深入开展职工创新创效活动,牢固树立“创新就在身边、创新人人可为”理念,拓展创新工作领域,深化创新工作内涵,努力把创新工作室建设成为人才的孵化器、岗位的创新源、项目的攻关队、团队的方向标,为矿井发展提供技能人才队伍和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为实现“美好新”风矿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脚部
X
  • 2